索引号: | 113417030032497338/201801-00039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宣州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8-01-15 | 发布日期: | 2018-01-15 |
索引号: | 113417030032497338/201801-00039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宣州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8-01-15 |
发布日期: | 2018-01-15 |
——2017年12月23日在宣州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宣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异常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区委“1233”发展思路[1],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工业突破”为主线、“项目立区”为抓手、“民生保障”为根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良好开局。
——成功跻身全国“双百强”。昂首挺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平台。预计,全年区属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38亿元,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举全区之力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决战年”活动,市区一体携手共进,干群同心勇往直前,一举创成“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顺利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关键性领域改革成效明显。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发放贷款4000万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省市前列,新华社、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宣州改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
——园区转型取得重大进展。省政府批准宣州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安徽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全力申创国家级高新区。编制完成《宣州区“两区四园”[3]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两区四园”产业定位、用力方向和发展路径。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为有效治理洪灾隐患,投入16.5亿元,开工建设3795处水利工程,双桥联圩、城东联圩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换流站——古泉换流站主体工程建成。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商合杭高铁、芜广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狸宣高速顺利完工,实现宁宣杭高速安徽段全线贯通。
一年来,我们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投入持续扩大
聚力攻坚要素保障。积极稳妥处置特困企业9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958亩。全面完成土地后备资源调查,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加大能耗把控,万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政银担”[4]贷款15亿元,“税融通”[5]贷款1.8亿元;设立凯城产业投资基金,引进火花、安元创投基金,疏通企业融资压力。修订完善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兑现各类奖补资金4.2亿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2.2亿元。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6],继续实施“百名干部联百企”活动,梳理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35个,助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招商合作。加力对接沪苏浙,宣城高新区与杭州下沙经开区和达高科、鑫石基金达成“园中园”合作框架协议,宣州工业园区与松江产业园紧密合作,开辟异地合作招商新模式。组建20支专业招商分队,成立招商引资信息中心,编制主导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和招商地图,紧盯“四大片区”[7]精准招商。立讯精密、慧科生命科学产业孵化器、天普水环境机器人等一批“智慧型”项目成功落户。全年新签约项目187个,其中亿元以上49个、5亿元以上9个、10亿元以上2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提速推进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列入“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项目510个,达可研程度300个。严格项目准入并联审定,预审项目122个,准入106个,坚决将“三高一低”[8]项目拒之门外。认真落实“四督四保”[9]要求,建立重点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密切跟踪在建项目。宏鼎机械、明美蓝莓等52个项目开工,海大生物、白马风电等30个项目投产。全年新开工、续建5000万元以上区重点项目126个,完成投资91亿元;列入市亿元以上项目96个,完成投资90亿元;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1个,完成投资72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工业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出台《宣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指南》,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宣州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新材料、医药化工、碳酸钙三大战新基地实现产值180亿元,全区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5%。精方药业、绿源机械获省重大科技专项。“传统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实施工业技改项目80个,完成投资46亿元。博瑞特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10]贯标试点企业,“锅炉远程运维服务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宣酒集团、富旺金属跻身“安徽民营企业百强”。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工业税收增长2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三轮获省考核优秀等次,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生产供给稳定,实现粮食总产51万吨,蔬菜总产25.9万吨,烟叶产值2.9亿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3.5万亩,水产养殖28万亩,省政府在我区召开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进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积极推进,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6家,预计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家庭农场215家、农民合作社65家。新增“三品一标”[11]认证单位8家,农产品11个。“水东蜜枣”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水阳镇获评“中国幼蟹第一镇”。商贸服务业势头强劲。宣州区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入驻企业20家;建成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297个村级电商站点,农村电商实现全覆盖;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万达广场运营在即,国购广场、星隆国际购销两旺,“一核四区”[12]城市商贸圈基本形成。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4家;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省级出口卫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现场验收。婉饰琳、东科电器自建“海外仓”[13],千缘模具与世界500强麦格纳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凯欧纺织跻身“安徽进出口企业百强”。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16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文化旅游业加快融合。扎实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水东大景区加快建设,亲心谷、碧山水库、游客集散中心项目进展顺利。“皖南川藏线”宣州段保护性开发有序推进,华方路完成改造升级。官塘湖通过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估。成功举办昆山湖帐篷节、龙泉洞音乐节及安徽水阳马拉松赛、华阳河全国越野车河道争霸赛等活动。“塔泉云雾”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预计,全年接待游客8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亿元、增长29.5%;新增规上文化企业7家,规上文化制造业产值达6.2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扎实推进135项改革,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加快形成。深化“放管服”[14]改革,设立全省首家投资服务单一窗口,组建投资代办服务中心和网上中介超市,压缩审批时限70%。网上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平台上线运行。动态调整区、乡政府权责清单,公布区、乡两级公共服务清单和区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坚持“双随机一公开”[15],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办理“多证合一”[16]营业执照3593份。国地税税款征收实现一体化,纳税人满意度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和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圆满完成。宣城市中心医院与水阳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启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持续推动和激励全社会创业创新,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16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4%。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宣城智谷众创空间和“0563创客街”获国家众创空间备案。宣城高新区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建林机械获批省知识产权贯标优秀企业,博瑞特、精方药业获批省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试点企业,畅达绝热科技团队通过省级评审。出台“人才新政25条”,评选宣州区科学技术奖14个、“宣州工匠”8名、第二批拔尖人才18名。举办首届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全年授权发明专利40件;新增省著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4个、地方标准3项,“宣笔”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致力中心城市建设。始终将征迁工作作为支持“双百”城市[17]建设的“一号工程”。全年开展“清零”行动24次,全力保障宛陵路东段、水阳江大道闭合段、中央绿轴及周边棚户区改造等市重点工程建设,共征收土地3419亩、房屋62.7万平方米。完成澄江新村、双塘小区一期、阳明小区等安置区2728套安置房分配。强化违法建设管控,拆违7.57万平方米。全面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更新,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6个,老旧小区视频监控中心建成运行。连续两届获评安徽省文明城区。鳌峰街道锦城社区、澄江街道花园村、市实验小学分别入选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修编乡镇总体规划,初步形成“多规合一”基本框架。完成8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22个省级中心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18],有效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宣港路、朱沈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310.4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用变台区151个、10千伏输电线路59公里,500千伏官沥、山沥迁移改造工程(宣州段)顺利完工。水东、水阳、狸桥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水东甜蜜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河长制”[19],建立区、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责任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无证经营码头和砂石作业点。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启动“林长制”[20]工作,全年新造林6266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国家土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持续开展“蓝天行动”和大气污染防治“2+8”攻坚行动[2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0%以上。
一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更加扎实。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22]。组建13支扶贫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191个非贫困村全部配备扶贫专干,统筹安排4441名干部职工包保帮扶贫困户。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和脱贫攻坚大排查, 强化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七个不落、一个不少”[23]。完善“1+25”扶贫政策体系[24],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完成贫困村产业项目45个、到户产业项目2.2万个,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建立“扶贫驿站”[25]5家、扶贫基地39家,开发就业岗位2229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扶贫小额综合保险全覆盖。顺利接受省第三方监测评估,建档立卡32户65人脱贫和13个贫困村出列年度目标任务有望完成。民生事业长足发展。投入15.45亿元,全面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8618人。农村、城市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至320元、500元。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改造农村危房2017户。在市区260个住宅小区配建600个“共享”车棚,缓解市民充电难问题。解决4963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复核。新建幼儿园3所,“改薄”[26]学校21所。市第九小学建成使用,狸桥中心小学完成整体置换搬迁,市二中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整合成立宣城市生物工程学校。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加快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宣城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启用,市第四人民医院新院区主体工程完工,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稳步提升。全面两孩政策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3.6‰。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深化社区工作机制改革,宝城社区完成省级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创建,锦城、塔影社区获评“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胡家涝村民组被确认为全省村民自治试点单位。大力开展领导接访、带案下访,化解信访积案51件。有效防控和化解涉稳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圆满完成十九大信访维稳安保任务。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层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百日除患铸安”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在全市率先启动“法治家庭”创建活动。军民融合扎实推进。区人武部连续六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标兵单位”。区工商联连续四年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团区委、残联、工商联完成换届,工会、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物价、供销、档案、地方志、消防、人防、应急、外事、侨务、邮政、通讯、老干部、老龄、关心下一代、红十字等工作全面加强。
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省委巡视整改工作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3件,政协委员提案159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及时办理市长热线、区长信箱和政民互动咨询投诉件2976件。全面开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62件。完成审计项目223个,节约财政支出7624万元。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委有关要求,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任务的落实,坚决整治、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起步之年,全区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特别是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奋斗,我区提前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这是宣州发展征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驻宣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宣州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清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宣州最大实际。实体经济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牵动性项目不多;经济外向度偏低,创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改革攻坚任务依旧繁重;土地、用工、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小差距;少数干部精神懈怠、思路不宽、担当意识不强等。如何有效破解这些短板和问题,需要全区上下高度警觉、合力攻坚,确保宣州发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二、2018年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全球看,世界经济正面临增长动能、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们在更高坐标系、更大格局上定位谋划拓宽了视野、抬升了标杆。从全国看,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七大战略”[27]、“八大任务”[28]为我们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省市看,省委、市委着眼“三个同步”[29],提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加快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30]、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从自身看,经过多年发展与积淀,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种红利相继释放,赶超跨越正得其势,加快崛起正当其时。区委立足于新时代新方位,提出“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更加强化首府、首善的责任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创宣州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2018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1]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2],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实施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工业突破、乡村振兴、文旅提升、人才支撑“六大战略”,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推动“三大变革”[33],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34],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奋力推动“全国百强”争先进位,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不懈奋斗。
综合考虑,建议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区属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区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百名干部联百企”等活动,开展工业普查行动,建立企业困难服务档案,全方位保障企业发展。开展“三高一低”企业整治,完善“僵尸企业”分类处理机制,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推进资源要素重新流动。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确保“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坚决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降低各类交易成本,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力争主导或参与标准制订项目2个,新增有效注册商标50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4件以上、省名牌产品2件以上。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设立“企业家日”,鼓励企业家心无旁骛谋创业、抓兴业、振实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体系和服务能力现代化,释放更强市场活力。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全面推行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试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完善投资服务单一窗口受理和中介服务超市,推进“互联网+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建设大数据平台,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强市、区对接,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继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畅通金融血脉,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投融资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大力推行PPP投资模式,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实施创新孵化平台建设计划。加快建设宣城高新区科技新城,支持宣晟星创天地、慧科生命科学等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发展,着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链孵化体系。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申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以上;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0件以上。实施创新服务保障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改革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科技创新券制度,推行知识产权质押和科技保险贷款,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打造“双创”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建设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需求动态信息库、精准引才目标库,推行人才服务“绿卡”,打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着力引进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启动“宣州籍人才回归计划”,充分发挥“人才驿站”作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每季度开展区外招才引智活动。扎实推进“322”产业创新团队及带头人队伍建设,力争引进市级以上科创团队3个,新增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00人以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对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实行灵活多样薪资激励制度。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开展第二届“宣州工匠”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
(二)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坚持“工业突破”战略不动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加速发展新型工业。整合资源建立大工业运行协调机制,继续推进“工业突破年”活动。集聚发展提总量。紧扣“三重一创” [35],加快三大战新基地建设,推进生物医药、汽车模具重大工程和石墨烯重大专项,着力打造“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36]。力争新增战新企业10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70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转型升级优质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宣州行动方案”,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行动”,加快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两化融合”水平。鼓励华腾乳胶、三九茶机等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支持亚邦化工、海通模具等企业改造“数字车间”,引导建林机械、福美达等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由低端迈向高端、技术由制造迈向创造、产品由品种迈向品牌。力争全年完成技改项目100个、技改投资52亿元。培优扶强扩增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千缘模具、跃辰新能源产值迈入50亿元,奋力冲刺“百亿企业”。鼓励企业梯队发展,力争新增“个转企”90家,成长性规上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超亿元企业达50家、10亿元企业3家。
转型发展“两区四园”。严格落实“两区四园”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城市形象设计和规划环评。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按照“1+X”模式[37]统筹“两区四园”建设,实施园区发展“八大工程”[38],分时序启动规划-品牌-管理-资金一体化整合,努力形成一园一特色。宣城高新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重点推进东区松江产业园,南部宣州科技新城、东部硖石山智能制造园、北部麒麟山智创园建设。设立宣城高新区科技局,建设高新区规划馆。推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上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在宣建立研究院,安徽美诺华研究院落地建设。全年力争30个项目开工、30个项目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亿元企业8家。狸桥经济开发区加大产业升级和产城融合力度,着力打造碳酸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创成省级开发区。全年16个项目开工、10个项目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水阳分园打造生态农业和休闲食品产业基地;水东分园培育健康养生、休闲食品、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孙埠分园建设泛家居产业发展基地;寒亭分园打造卫浴洁具特色产业园。“四园”全年力争21个项目开工、19个项目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两区四园”财政收入均增长12%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增长25%以上。
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区域商贸中心,坚持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生产与生活并重,培育万达广场、国购广场等商业圈,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发展智慧医疗、休闲养生等“大健康”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全年培育限上企业10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区域性总部和创新金融机构;发展物流新业态,加快宣州港综合码头、巷口桥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大“电商宣州”建设力度。建成区域电商中心,探索“互联网+商贸”创新发展模式,鼓励本土特色产品线上销售,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培育一批省级示范企业,积极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促进互联网经济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与中科院云计算中心、阿里巴巴合作,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力争新增电商企业50家以上。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启动全域旅游“三大提升”行动,打造华东地区自驾游、健身休闲游“两个首选地”,全力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快“皖南川藏线”东北、西北入口建设,加大基础配套投入,着力打造国家自驾游公园。完成溪口至华阳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新、改建旅游厕所5个,新建停车场5个、观景平台5处。实施项目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水东大景区,完成老街古建筑修缮、沿井河景观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亲心谷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园运营。支持昆山湖、官塘湖创成4A级景区,景域山庄创成3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文化旅游集市,积极引进高端特色民宿项目。力争新增优秀旅游乡镇1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1个。实施立体营销提升行动。积极融入全市“1+N”营销体系[39],以昆山湖帐篷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与周边重点旅游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与民间旅游机构深入互动,实现客源互送、产品互联、市场互补,打响宣州旅游品牌。用好“两微一端”[40]新媒体,讲好“美丽宣州故事”。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050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76.8亿元,增长20%。培育文化新业态,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家。
(三)以“项目立区”为支撑,有效蓄积持续发展新动能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41],深化开放合作,着力形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格局。
强力推进精准招商。更加明晰招商路径。继续主攻长三角、紧盯珠三角、拓展港澳台,抢抓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外迁、科技人才外溢的机遇,锁定浙江杭州、江苏昆山及上海松江、浦东等重点地域,深度承接、持续发力,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优质项目。更加优化招商方式。推动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并重向专业招商过渡,选优配强专业招商队伍,严格考核奖惩。探索市场化招商,与专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委托招商,运用“产业+基金+政策+平台”等新模式精准招商。推进产业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围绕“两区四园”产业发展规划,拉长产业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进集群式招商,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平台优势,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引进一批拥有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及科技含量高的轻资产类项目。更加提升招商服务。坚持招引与服务并重,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投资服务体制[42],细化服务流程,通过“保姆式”服务和“营养师式”帮扶,全方位优化招商服务环境,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力争在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百强企业招引上取得更大突破。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63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以上,利用省外资金165亿元以上。
狠抓项目提质增效。强化“项目为王”意识,围绕“三重一创”、制造强区、乡村振兴等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后劲的优质项目,既改善民生,又支持经济发展。全年谋划项目300个,达可研程度260个。严格落实“四督四保”要求,继续施行项目准入并联审定、区领导“十个一”联系点和“百名干部联百项”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线监管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德泓羊绒、尚亿汽配、泰河阀门等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达效率。力争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以上、工业项目40个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0个以上,列入省重点项目96个,列入市亿元以上项目85个。
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全面对接沪苏浙,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承接南京都市圈非核心功能疏解,深化与南京高淳、镇江丹阳、湖州南浔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探索建立跨境产品体验中心,以跨境电商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43],支持凯欧纺织、德思电子等重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鼓励龙华电子等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力争新增境外企业2家以上。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卫浴、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出口占比,形成初具特色的外贸产业集群。启动国家级出口卫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15家以上,利用外资1.28亿美元。
千方百计保障要素。保障项目招引和落地,必须不断强化金融、土地、人力资源支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开展新型“政银担”和“税融通”业务,推广“循环贷”[44]、“无间贷”[45]等贷款模式,对生产经营稳定的企业,支持以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方式融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过桥”帮助。充分运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新增耕地项目,持续清理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全面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加速实施“务工人员回流计划”,精准开展政策宣传,像抓招商一样抓招工,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建立健全企业用工服务校企联动机制,依托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市信息工程学校等职业院校,推广“校企定向招生、招生即招工”用人模式。加强与重点劳务输出地政府合作,建立劳务合作基地3家以上。设立外来务工人员邻里中心,最大限度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市民化待遇、均等化服务。
(四)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动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优化农产品供给,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经果林立体种养等循环经济模式,实施45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全力创建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52万吨。稳定烟叶种植规模,高标准建设烟稻轮作示范带,打造全国精品烟区,承办好全国烟农增收现场会。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8个。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各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新增农民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00家。推进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巩固完善“三线四边”[46]长效管理机制,集中建设15个中心村、整治60个自然村。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引导,推进村庄、农房设计,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挖掘历史文脉,打造一批特色村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面上拓展、向内涵延伸。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67.4公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万亩以上。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行动,加快水利重点工程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启动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前期工作和汤村水库建设,继续实施双桥联圩、敬亭圩堤防除险加固,努力实现城市防洪圈达50年一遇标准。
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村民自治,强化村务公开,以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协商民主。完成第十届村委会和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坚持依法治理,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掘和弘扬孝道、乡贤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文化乐园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广大农村乡风更美、乡愁更浓。
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域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土地、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深化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大力开展农业信用担保“劝耕贷”业务试点,率先开展农业扩大保险试验试点,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大力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稳定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基本面;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提升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水平。更加重视农业农村人才,积极推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以上。
(五)以“城乡统筹”为牵引,合力共建宜居宜业新家园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城乡协调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家园。
全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新起点,坚持市区一体常态化推进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着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让城市更文明、生活更美好、群众更满意。不断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强化综合管理效能,运用“数字城管”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精细水平。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行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整合124个零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优化街道办事处物业工作站、社区物业服务站功能,推行物业淘汰退出机制,构建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共治体系。
投身城市建设主战场。扎实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活动,积极投身“双百”城市建设。继续推进环城大道九标、九连山路、方家冲及周边棚户区改造等市重点工程及棚改项目征收。完成古泉新村、彩虹小区等5个安置区交付,启动虹桥二期、阳德小区二期建设,稳妥做好安置房分配工作。全力保障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商合杭高铁、宣绩高铁、芜宣机场建设,完成S207周王至溪口段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水阳江航运综合开发工程、S104宣城至港口段、S604朱桥至沈村段建设,做好G329孙埠至大汪村段、S206水阳至雁翅段、S457宁泾公路宣州段前期工作,着力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全国城乡规划改革试点省建设要求,加快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完成城市规划区外1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城市总体设计。按照镇级市标准,支持水阳、狸桥全国重点镇和水东、孙埠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鼓励杨柳积极申报省级重点中心镇,洪林、沈村、黄渡等打造区域强镇。支持宣城高新区、养贤、古泉依托芜宣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板块。深度挖掘乡镇特色资源,强化项目包装,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着力打造水东甜蜜小镇、狸桥高尔夫小镇、寒亭卫浴小镇、孙埠家居小镇等一批凸显“专精美活”的特色小镇。
(六)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不断厚植美丽宣州绿色优势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州样板”。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严格“三线一单”[48]约束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坚持排污许可证制度,启动环境保护税征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推进企业绿色化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加强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工业废气、道路扬尘、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全年全域全面抓好秸秆禁烧,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化“河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持现状河湖库塘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启动金宝圩区域水环境治理,加快13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决打赢“碧水攻坚战”。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坚决打赢“净土持久战”。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回潮、不反弹。强化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严控保护区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规范矿产、砂石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经营。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绿色矿山。全面推进“林长制”,强化临时占用林地生态修复,完善公益林区划调整。扎实开展“增绿增效”行动,全年新造林3500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抚育12.1万亩。加快官塘湖省级湿地公园创建。全力争创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绿化模范城市。严格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七)以“共享发展”为根本,努力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必须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全力补齐民生短板,保障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提升扶贫脱贫水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坚决做到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确保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实现脱贫高质量、可持续。更加广泛推行产业扶贫“四带一自”[49]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对出列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全面补齐生产生活条件短板。扎实推进结对帮扶舒城县工作。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依法合规。关注低保户、边缘户等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强化社会民生保障。稳步实施省定33项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开工建设茂盛锦苑小学,完成市八中、市十二中、溪口中心小学改扩建,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健康宣州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产业,启动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支持宣城市中心医院创成三级医院,并与国内高端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市第四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全面落实两孩政策,优化计生为民服务。启动区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市社会福利院新院址建设,加快殡仪馆改制搬迁。
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宣州”建设,完善“一村一警一辅”机制,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完成基层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规范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扎实推进“法治宣州”建设,大力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全面加强“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扎实推进“诚信宣州”建设,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合力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扎实开展“铸安”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途径。加强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工作,提高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物价、供销、外事、侨务、地方志、人防、应急、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老干部、老龄、关心下一代、残联、慈善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四大考验”[50]、“四大危险”[51],我们要全面增强“八种本领”[52],始终同全区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开创新时代基层政府工作新局面。
坚持理论武装,始终把准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五个纯粹”[53]。严格执行区委决策部署,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区委请示报告。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
坚持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服务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呼声当成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持续聚焦民生领域突出短板,带着感情和责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规范用权,始终依法依规办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察、司法等专门监督,优质、高效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实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坚持高效施政,始终狠抓工作落实。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掀起效能革命,将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有机结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和“钉钉子”精神,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坚决克服庸政、懒政、怠政,严肃惩处失职、渎职,以责任明确的硬任务、真督实查的硬措施、奖罚分明的硬机制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坚持务实清廉,始终坚守风清气正。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意见和省市区委“三十条”,坚决纠正“四风”新表现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广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四最”营商环境[54]。以更加严实、务实、求实的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各位代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决战决胜,为“全国百强”争先进位、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宣州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1233”发展思路】指在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区委提出 “1233”发展思路,“一个确保”,即确保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提升”,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三个力争”,即区属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美元;“三个改善”,即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2.【三权分置】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3.【两区四园】指宣城高新区(含宣州工业园区)、狸桥经济开发区、水阳分园、水东分园、孙埠分园、寒亭分园。
4.【政银担】指“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对单户2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业务,原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银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比例承担代偿责任,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2%。
5.【税融通】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将纳税记录作为企业信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6.【“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指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7.【四大片区】指上海、杭州、苏南、深圳四大片区。
8.【三高一低】指传统工业化道路背景下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9.【四督四保】指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
10.【两化融合】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三品一标】指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
12.【一核四区】指以国购广场、丽晶国际为核心的中心商贸区,以大唐财富广场为中心的北部商贸区,以星隆国际为中心的南部商贸区,以万达广场、大润发为中心的西南商贸区,以银通国际为中心的东部商贸区。
13.【海外仓】指将货物批量发送至境外仓库,实现在该国(地区)本地销售、本地配送,从而缩短配送时间、减少通关障碍、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购物体验。
14.【放管服】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15.【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6.【多证合一】指在已实施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统计证“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向申请者颁发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号等一照两号或多号的“多证合一”的营业执照,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另行颁发相关许可证件的统一联动的登记方法。
17.【“双百”城市】指到2030年,宣城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18.【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指从2017年5月份开始,安徽省把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作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垃圾治理歼灭战、污水治理攻坚战、厕所改造推进战。
19.【河长制】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主要工作任务为:水域管理、排污管理、水源地管理、水环境整治、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及日常巡查管理。
20.【林长制】为进一步保护好青山绿水,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主要工作任务为: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提升森林质量效益、严格森林资源保护、防控森林灾害发生、推进林业改革进程。
21.【“2+8”攻坚行动】指建立1套周会商机制、制定1套强化督查方案,拟定8个污染治理强化行动方案,全方位展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2.【脱贫攻坚“七大行动”】指农业产业化脱贫行动、光伏发电脱贫行动、乡村旅游脱贫行动、促进就业脱贫行动、教育助学脱贫行动、生态补偿脱贫行动、政府兜底脱贫行动。
23.【七个不落、一个不少】指真贫不落一人,全面覆盖;资金不落一分,全面到位;政策不落一项,全面落实;产业扶贫不落一户,全面对接;健康扶贫不落一家,全面完善;易地搬迁不落一宅,全面安居;帮扶不落一方,全面聚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不少。
24.【“1+25”扶贫政策体系】“1”是指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5”是指根据《方案》要求,围绕脱贫攻坚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25.【扶贫驿站】指通过社会资源开展用人推荐、岗位培训、就业指导、技能掌握和提高,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口就业,从而实现扶贫、脱贫的目的。
26.【改薄】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7.【七大战略】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8.【八大任务】指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9.【三个同步】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四个特色之城】指现代产业之城、综合枢纽之城、山水生态之城、平安幸福之城。
3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3.【三大变革】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4.【三大攻坚战】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35.【三重一创】指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36.【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指依托战新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碳酸钙中下游产业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37.【“1+X”模式】指区委、区政府成立“两区四园”开发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两区四园”建设。联席会议下设各功能统筹平台办公室,分类指导,精准施政,在区级层面实施基础设施、园区服务、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等功能的统筹安排,打造“协调、联动、错位、互补、共生”的经济板块。
38.【八大工程】指“两区四园”建设配套实施的转型升级工程、企业孵育工程、人才集聚工程、两化融合工程、土地提效工程、循环经济工程、精准招商工程、政策保障工程。
39.【“1+N”营销体系】指市文化旅游1+N”营销战略,市本级为“1”,整合“N”个县市区营销资源,实现精准投放营销。
40.【两微一端】指微博、微信及移动客户端。
41.【三大战略】指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42.【“四位一体”投资服务体制】指对引进的重大招商项目,确定一名区领导牵头,招引单位、专业服务单位和项目落户地全程帮扶。
43.【借船出海】即中小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产品的方式达到出口的目的。
44.【循环贷】指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与银行一次性签订循环贷款借款合同,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和额度内,企业可以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授信额度的贷款业务。
45.【无间贷】是指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原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前向银行提出申请,经银行审查通过后,无须归还贷款本金,即可享受贷款自动续期。
46.【三线四边】指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村旁屋边。
47.【劝耕贷】指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政、银、担合力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由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具有“服务功能集约化、信贷业务集合化”农业信贷担保贷款。
48.【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49.【四带一自】指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
50.【四大考验】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1.【四大危险】指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52.【八种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53.【五个纯粹】指忠诚维护看齐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领袖必须纯粹,对党忠诚必须纯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纯粹,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必须纯粹,做党和人民放心干净的好干部必须纯粹。
54.【“四最”营商环境】指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
© 2024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举报电话:(0563)3027267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