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我市召开了一场“接地气”的大会。
这是全市民生工作大会。会议主题十分明确——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民生工作。
会上,市委书记李中提出要求,要建立完善“民声呼应”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民生实事的保障力度,以时时、事事、处处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民生工作落实。
那么,这一频频被“点题”的工作机制,是如何造福于民的?又展现出了何种作为?
以“民声”应民生
“民声呼应”,意如其名——倾听民声诉求,呼应群众期盼。
开展“民声呼应”工作,就是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
2023年,省委统一部署在全省构建“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使“民声呼应”工作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有力抓手、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践
听取民声,首先要广开畅言平台。
我市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群众诉求的收集响应、交办督办、跟踪问效、分析研判、源头治理等工作。在办好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互联网+督查”平台、12345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便民热线等原有渠道群众诉求基础上,加强与网络舆情信息、政民互动、数字城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情民意等渠道的有效衔接,构建覆盖广泛、形式灵活的渠道体系。
与此前各类留言渠道相比,“民声呼应”类载体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搭建起了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让群众的合理诉求有地方说、有领导阅批、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
“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是大事,应引起重视,并举一反三,加以解决”“对昭亭北路拥堵群众意见比较大,应予重视”“方便群众应当是我们开展管理工作的首要考量”……自去年我市建立“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后,针对各类平台收集的问题,市委书记李中作出了40余次批示。一桩桩、一件件,都深刻反映出我市形成了顶格推进民生工作的生动局面。
听取民声,还要对症开方解民忧。
我市构建“双闭环”机制,各渠道单位围绕“受理-转办-督办-回访”等环节健全全流程运行机制;各承办单位围绕“接收-办理-核查-回复”等环节完善闭环式工作机制。
把工作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上,推行属地属事分级分类处置,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和“135”快办快结工作机制。
——即对咨询类问题,一般在1日内完成处置;对诉求类问题,一般在3日内完成处置;对建议类问题,一般在5日内完成处置。
——对已经办结的问题,常态化开展“四问”回访。包含了: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之前是否反映过、是否还有其他意见建议。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探索推进特事特办、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听取民声,更要紧握民生脉动。
今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更大力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若干措施》,构建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
“民声”直通,矛盾止于基层。截至去年底,全市民事案件受理数、致省及以上信访量、纠纷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5.75%、37.63%、8.37%,97%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县级分流办理终结。
以“民声”办民生
重视“民声”,就要办好民生。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办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办得好’的能力,注重发现和解决普遍性问题”“将‘12345热线’打造成宣城老百姓的‘直通车、放心便民线、民意表达线’”“年底注意人社、住建等领域的问题处置,监测隐患苗头,防止小事拖大”……2023年以来,针对“民声呼应”相关渠道反映的问题,市长何淳宽作出了30余次批示。
“异地报销医保需要哪些手续”“小区高层水压不足、水质差”“高峰期学校门口常出现交通拥堵”“建议增加城乡公交”……一件件群众关心关注的忧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我市城乡汇聚而来,并真正实现了“落地有声”。
“郎溪县姚村镇妙泉村,有十几户村民家由于地势较高,一直依赖不稳定的山泉水。”今年年初,村民唐某将这一问题反映到“民声呼应”平台上,当地相关部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配套18万元专项资金开展自来水延伸工程,铺设延伸主管道1400米,分管道送到户头。如今,村民们再也不用被季节性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困扰。
从“小事情”推动“大解决”。在“民声呼应”平台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改造供水、排水、排污、供气、弱电、道路等地下隐蔽工程,着重消除外墙脱落、消防通道堵塞、屋面渗漏等安全问题。2023年全市共修缮改造地下管线172公里,对12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修整道路46万平方米,整修屋面8.6万平方米、修缮立面70万平方米;
在全省率先建设市级“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率先推行人社综合窗口改革,创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灵活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等30多项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实行“打包办”“提速办”“一窗通办”“一网即办”;
在全市开展燃气安全隐患“大起底”排查,集中治理“带病运行”燃气管道。目前,已排查隐患8769处,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燃气管道更新改造31.2公里,更换软管7.3万余户,规范瓶装液化气站8处,取缔6处;
……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县“民声呼应”类刊物创办以来,累计刊载问题线索2970个,已办结2953个,办结率99.4%,推动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6万余个。
以“民声”促民生
有了“实打实”的声音,就更要在问题中找“答案”: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通过梳理归纳“民声呼应”收集的问题,我市端出了今年的“民生大餐”——实施47项民生实事,包括促进就业、社会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等,既涵盖“暖民心行动”,也有新的拓展和延伸。
“民声”是窗口,更是“答卷”。一件件“民生所盼”真正变成了“民生所赞”。
——聚焦群众所盼。紧盯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每年保持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推动民生事业长足进步。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经费分别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400元,有序推进中小学配餐服务;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首创首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省际、城际毗邻公交开通数量、开行里程均居全省第1位。
——聚焦企业所急。建立政商恳谈会、“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周六要素保障会商、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等制度机制,解决237家企业反映诉求330个。正式施行《宣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八条”,聘任首批民营经济发展顾问,开展水电气专项提升行动,深化企业开办集成服务改革。2023年,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连续四个季度在全省季度赛马中保持前列,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
——聚焦人才所想。设立“宣城人才日”,出台人才政策3.0版金政28条,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政策,赠送产权住房27套。组织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2023百所高校行”活动,赴169所高校开展校地洽谈、现场招聘等活动430场次。2023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同比增长31.7%,成为全省5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连续3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
听民声定民生,用民生暖民心。不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