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更楼巷
“更楼巷,巷子深。南面黄龙嘴,北边到固城。清明和冬至,怀念新四军”。这是流传在南漪湖北岸一带的民谣。民谣中说的更楼巷,是个偏僻、安静的小山村。抗日战争后期,这里曾发生过一场与伪军的血战,新四军39名战士长眠于此。
今天,《故事里的宣州》将带你走进英烈长存的狸桥镇更楼巷。
血战更楼巷
狸桥镇东北边有座大金山。此山的余脉以三根手指的形状向东南逶迤,形成三条小土岗。更楼巷就位于中间这根“手指”的前端,距狸桥镇5公里,是宣州东南乡镇渡过南漪湖到南京的必经之地。
1945年8月9日夜,新四军苏浙军区王必成、江渭清率第一纵队在溧阳、高淳和狸桥一带的苏皖交界地区,同时向日伪军发起战略反攻,史称“东坝战役”。根据部署,三支队二营营长周志诚率两个连攻打更楼巷伪军。当时,更楼巷驻扎了一个连的伪军,都住在村中的祠堂。这些“黑头鬼子”在村北、村中各修建了一座碉堡。因为村尾是一条土岗,森林茂密,有视线死角,狡猾的敌人还在北碉堡旁边的一棵大树上布了暗哨。
血战更楼巷
半夜时分,战斗打响。新四军选择的突破方向是从更楼巷东北角的小土岗出击,越过一片即将成熟的稻田,攻击村尾的碉堡。谁知出师不利,被躲在大树上的敌人发现后,伤亡多人,攻击受阻。
第二天清晨,一名副连长带领十几名战士从稻丛中匍匐接近敌人,眼看就要到村尾了,碉堡中的伪军机枪突然开火。十余名战士当场牺牲,副连长也身负重伤,仅通讯员一人幸免。通讯员要把副连长背回去。副连长艰难地说自己已经不行了,要他赶紧撤回去,向营长报告。
此时,周边地区已经传来捷报。周营长压力很大。他又组织了一次强攻行动,但苦于没有强大火力,特别是没有火炮,对碉堡构不成威胁,因而又牺牲了几名战士,包括一名连指导员。节骨眼上,有人提出用八仙桌作盾甲来掩护冲击。于是,立即征集来几十张农家大方桌,把打湿的棉被钉在上面。战士们两人举一张,顶着枪炮往前冲,后面由我方火力掩护。此举十分奏效,很快就将村尾的碉堡炸掉了。至此,村中碉堡及祠堂里的伪军成了瓮中之鳖。但任凭新四军怎么喊话,这伙冥顽之徒就是不投降。为减少伤亡,周营长决定采取围三缺一的打法,将村前的一条路有意识地让了出来。敌人不知是计,从祠堂的前门仓皇出逃,结果除极少数漏网外,余下的全部被生俘。
在更楼巷这场血战中,新四军牺牲了包括1名连指导员、1名副连长在内的共39名战士。
鉴于当时酷热的天气和恶劣的战争环境,牺牲在更楼巷的39名新四军战士只能就地掩埋,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姓名、原籍何处、家中是否还有亲人。
解放后,原昝村乡政府在原址修建了墓地;2009年,狸桥镇政府对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并竖立了高耸的新四军烈士纪念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苏皖边界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视频素材摘自陈传柱文章,特此鸣谢!)
感谢
阅读
2022.10.23